一、什么是“接受腔”?
接受腔(Socket),是连接你身体和整条假肢的一道桥梁。它的作用就像安全带,既要贴合残肢,又不能勒得太紧,还要稳稳地把你和假肢“绑”在一起。
一个好的接受腔,要做到三件事:
支撑你全身重量
不过度压迫伤口和骨点
保持稳定、贴合、不过度晃动
我们就来详细讲讲:接受腔的常见结构、功能和选配逻辑。
二、接受腔常见结构类型
四边形接受腔
结构特点:
口型为横向扁方形,内外径大、前后径小。后侧壁顶端设有坐骨平台,坐骨直接坐于其上,是主要承重点。前侧壁需适当加高,以防止骨盆前倾。
生物力学优势与问题:
利用坐骨平台承重,支撑力明确;但结构使股骨在站立时易被迫外展,可能引起骨盆稳定性差、躯干侧倾等问题。前后径较小,前壁支撑虽有力,但易影响股三角处血液循环。
穿戴体验:
支撑稳定,但长期穿戴可能产生压迫感,影响舒适度。
适用人群:
适配性好、制作简单,适合适配初期用户或步行需求较低者。
坐骨包容式接受腔
结构特点:
口型为纵向椭圆形,前后宽、内外窄,贴合解剖结构。内后侧包容坐骨,减少坐骨结节直接压迫。外侧缘高于大转子,帮助股骨维持内收,提升横向稳定。承重由坐骨支与大转子形成骨性悬吊结构完成,增强整体稳定性。
生物力学优势:
合力点接近髋关节中心,对线自然,稳定性高。软组织负重符合流体静力学原理,有利于残肢长期健康。
穿戴体验:
避免股三角压迫,提升舒适度。全接触设计分散压力,减轻疼痛。步态更自然,行走省力。
适用人群:
适用于老年人、血运性截肢者、运动员等对稳定性和舒适性要求较高的用户。对假肢师的制作技术要求较高。
MAS接受腔(Marlo Anatomical Socket)
结构特点:
前侧壁边缘降低,略低于坐骨平面,明显提升髋关节活动范围;接受腔内侧只包容坐骨支,坐姿时有利于坐骨自然滑出接受腔,改善坐位舒适度;后侧壁亦低于坐骨平面,释放臀大肌空间,减少压迫感;
穿戴体验:
增加髋关节屈曲角度,使蹲下、弯腰、骑车等动作更灵活;外观更为贴体,视觉形态自然,减少传统接受腔常见的“鼓包感”;改善由传统坐骨包容带来的坐位困难,更适合长时间穿戴。
适用人群:
适用于残肢条件稳定、对活动度与舒适度要求高的中青年使用者。但因制作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经验丰富的技师操作。
柔性全接触接受腔
结构特点:
柔性全接触接受腔采用柔性热塑材料通过热塑成型制作,外部配有坚固的硬支撑框架,形成内柔外刚的一体化结构。虽然材质不同,但其形状与容积与传统硬树脂接受腔相同。薄壁设计可传递外界触感,具一定弹性,能随肌肉收缩轻微变形,提供活动空间。
功能优势:
包容残肢并实现有效悬吊;
坐姿时能感知外界接触,增强“自然感”;
穿戴更舒适,功能更优;
保温性佳,减少潮湿与凝汗;
随肌肉运动微调形状,提升动态贴合感;
触感通过薄腔壁反馈至残肢,改善对外界的接触体验。
适用人群:
适合对穿戴舒适性、感知性要求较高的用户,适用于残肢肌肉条件良好、皮肤耐受度高者。使用时需确保腔体厚度均匀、无皱折,外框结构稳固不易变形或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