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开始戴假肢的朋友,常常遇到一个棘手问题:皮肤被磨破了。 其实这并不少见。假肢与残肢接触紧密,每天走路、出汗、摩擦,都会给皮肤带来挑战。 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会磨皮肤,以及套筒在缓解问题上的小知识。
一、为什么会磨皮肤?
康复老师指导用户下楼梯
造成皮肤磨损的原因,其实有不少:
原因 典型表现 常见场景
接受腔不合适 压迫或晃动,局部反复磨损 新装配的假肢、体重变化后
残肢体积变化 早上松,下午紧 天气炎热、走路时间长
穿戴不熟练 套筒有褶皱、残肢没到位,局部压痛 新用户穿戴时,没推到正确位置
活动量增加 出现大片红印或水泡 长时间走路、增加运动
皮肤适应期 轻微红印或轻度不适 初戴假肢的前几周
总结一下:有的情况是“硬件问题”(接受腔、残肢体积),有的则是“使用问题”(穿戴不对、活动量过大)。不同原因对应不同解决思路。
二、套筒:缓冲层的关键
套筒就像是残肢穿的一层“袜子”,它决定了舒适度和稳定性。
缓冲减震:减少硬质接受腔对皮肤的直接摩擦。
提升贴合度:帮助残肢更好地固定在接受腔里。
常见材料差异:
硅胶套筒:支撑力好,但偏硬,适合需要更多稳定的人群。
凝胶套筒:柔软亲肤,适合皮肤敏感或容易磨损的用户。
织物/泡沫套筒:轻便,但缓冲效果一般。
对比理解:就像鞋垫,有的偏硬,支撑强;有的偏软,走起来更舒服。
三、现实中的“将就办法” vs 正确做法
在实际接触中,不少用户,特别是男性朋友,往往会选择“硬扛”。常见的“将就办法”有:
贴创可贴继续戴:哪怕伤口已经破了,也只是表面贴一下。
随手加多层残肢袜或布料:厚薄不均,容易产生新的摩擦点,加重皮肤磨损(若感到松,应询问专业人员适当增加残肢袜或者在接受腔里增加垫片)。
简单擦点药膏:晚上用碘伏、红药水,不等恢复第二天又戴上假肢。
咬牙忍着走:觉得“能忍就忍”,直到实在磨破很严重走不动才停下。
这些做法短期内能“顶一顶”,但很容易让小问题拖成大伤口。
更推荐的做法是:
将就办法 风险 正确做法
创可贴继续戴 伤口反复摩擦,延迟愈合 出现破溃要减少佩戴时间,让皮肤先恢复
随手加多层残肢袜或布料 厚薄不均,产生新的摩擦点,加重磨损 在穿戴假肢时,适当调整套筒或衬垫来缓解摩擦。(若感到松,应询问专业人员适当增加残肢袜或者在接受腔里增加垫片)。
简单擦药膏 没有解决根源 定期清洁皮肤和套筒,必要时去门诊消毒处理
忍着走 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磨损 及时休息,联系技师调整接受腔
一句话总结:将就可能会延迟恢复,找到问题根源并调整,才是长久之计。
四、什么时候需要找技师?
小腿残肢
有些情况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
水泡反复出现,恢复后还会再次发生
套筒调整重新穿戴后依旧不舒服
走路时假肢明显晃动或局部压痛
这时候就需要联系技师,重新评估接受腔和配件。
关于我们 | 浙江星源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
浙江星源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由国家注册假肢制作师俞雅宁老师领衔专业团队,是一家致力于为肢障人士提供假肢矫形器装配与康复解决方案的专业服务机构。
俞雅宁老师线上为假肢用户答疑解惑
我们秉持 “以人为本,科学适配” 的重要服务理念,依托专业评估技术、先进产品体系与个性化康复方案,助力每一位使用者:
获得精细适配的假肢系统
重建稳健、高效的步行能力
重拾自信、单独的生活品质
如需了解假肢穿戴建议或康复支持,欢迎随时联系我们,浙江星源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与你同行。